新民事诉讼法中对行为保全是如何规定的?-行为保全民事诉讼法
一笑英雄 01-01 13:26:25 56
所谓行为保全,是指在诉,为避免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受到不应有的损进一步的损害,法院得依他们的申请对相关当事人的侵害或有侵害之虞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对行为保全的裁定,不可以上诉,但可以申请复议。
修改后民诉法的一大亮点是首次确立了行为保全制度,该法第100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条:人院对于可能因当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这个法条我也读过,但我总觉得像是财产保全而不是行为保全。其实我也分不清他们的区别
行为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为避免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或进一步的损害,法院得依他们的申请对相关当事人的侵害或有侵害之虞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对行为保全的裁定,不可以上诉,但可以申请复议。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为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或者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的强制措施。我说下我个人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你参考一下吧。一般情况下,对于行为保全是没什么特别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等同于先于执行。
所谓行为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为当事人或害关系人的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或步的损害,法院得依他们的申请对相关当事人的侵害或有侵害之虞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对行为保全的裁定,不可以上诉,但可以申请复议。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本条是关于保全适用条件、具体程序的规定。
新民事法中对行为保规定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百条
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第一百零一条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
第一百零二条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
扩展资料:历史沿革
所谓行为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的概念中,为了避免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或进一步的损害,法院有权根据他们的申请对相关当事人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这一制度的确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在罗马法中,禁止令状就是早期行为保全制度的体现。禁止令状(Interdicere)是罗马执政官根据受害人的请求而发布的禁止从事某项行为的命令,通常所涉及的利益具有准公益性。
这种令状具有一定的假设性。人们并不要求裁决者依据令状判罚,而是直接要求当事人在所提出的事实属实的情况下遵从命令。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罗马法的禁止令状已经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行为保全的雏形。
罗马帝国崩溃之后,经过教会法、欧洲王室法的发展,直到14世纪末15世纪初,英格兰的大法官创立了衡平法管辖权,提供禁止令救济,从而真正建立起了英美法中的行为保全制度━━中间禁令。
法兰西和德意志王室法在13世纪及其后来,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开始越来越明显的不同于英格兰王室的法律,诉讼程序变得越来越学理化和复杂化。
19世纪70年代随着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的颁布,以假处分为标志的行为保全首次确立下来,大陆法系的行为保全制度由此逐步走向定型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行为保全
最新文章
- 1劳动纠纷问题,望高人指点迷津!
- 2劳动法的问题....请帮忙解答....谢谢!
- 3营业执照需要年检吗
- 4企业营业执照吊销与注销的区别是什么?
- 5工商备案并登报45天后还是45天内正式注销执照呢?
- 6买房有合同,但是没有房产证,请问房子受法律保护吗?急!
- 7未成年人的私人物品是否属于其监护人所有?未成年人的私人物品是否属于其监护人所
- 8夫妻感情不和同意离婚,但对财产分割不能达成一致
- 9宿舍里有人偷钱,知道是谁,但没证据怎么办?
- 10关于正当防卫的的司法解释。
- 11请问过度的正当防卫在法律上会有什么样的处罚
- 12女方结婚后投入彩礼钱和男方共同开了一个店,现在因感情不合离婚,请问彩礼钱怎么分割?
- 13对于篡改遗嘱的继承人是否少继承
- 14出欠条写付款人姓名同音不同字合不合法
- 15只要篡改遗嘱的,就丧失继承权吗?
- 16父亲去世,母亲与几个子女房产应该怎么分配
- 17劳动合同到期我不与公司续签公司是否要赔偿我
- 18根据法律,女儿去世,其母亲和其儿子怎样分配遗产?
- 19老人死后,2女儿1儿子怎么分遗产
- 20壁挂炉和燃气表的最远距离是多少?